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編輯手記之 自由是爭取來的



有朋友看我認真的賣書,忍不住問:「編輯有業績壓力嗎?賣的好是不是會有獎金?」

我搖搖頭,告訴他:「編輯不是業務,我們出版社主管很寬容,業績壓力不在編輯身上,至於獎金,好像要賣的很好很好才有,我至今還沒拿過。」

「那那那.....你把那麼重的書搬進搬出幹嘛。」朋友露出不解的眼光。
當上編輯後,我開始覺得,幾乎沒有什麼事會影響編輯對自己書的愛,如果說人生要到哪裡找「真愛」,對我來說,每本書從零散的想法,到真正成為一本可以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作品時,那就是了。

不管旁人覺得好不好看,每本書總是我們費盡心思,從無到有再到最後粉墨登場的孩子,如果聽到有人說了一點點的好話,心裡都會蹦跳開心,覺得遇到知音。

從前我會站在書店,觀察或「不小心」聽到讀者間的對話,來回走動看著自己的孩子擺在別人身旁,有沒有特別黯淡或搶眼吸睛。

如此在意,除了希望孩子成為萬人迷覺得與有榮焉外,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希望能多爭取到一些自由度,讓主管們相信:我們的背後有一群人。

管理看的是數字,不是主管聽不懂,而是為了生存與永續,他們在意的事情不一樣。這時就要用數字來溝通,讓他相信自己對市場的敏銳度、品味、抓議題的能力,然後眼睛炯炯有神的告訴他,這本書。絕。對。可。以。做。

「絕對可以做」不是隨便說了算,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爭取累積,如果每一次的出手都可以有不錯的成績,主管自然會相信,你的背後真的有群人,做書的空間就能越來越大,自由的尾巴越拉越長。

這也是為什麼自從做了這個工作後,我每個月的文化消費支出都比以前高上許多。如果喜歡或支持一個理念,千萬不要讓他叫好不叫座,要實際支持,成為他背後的那一群人,支撐並幫他爭取到更多的自由。

所以,為什麼即使沒有獎金編輯也會認真賣書?每賣一本書,我們彷彿都在累積後面的夥伴,出版是個市場,不要淪為有無理想的意識型態辯論,而是回歸理性檢視,用數字說話,找到自己背後的那群人,做自己想要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