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古味台南之一

這次回家,和往常的感覺很不同,除了一反小氣形象,花大錢請媽媽和弟弟吃飯,補過母親節外,那兩天,我都以一種旅者之姿,以旁觀者的角色,在台南的大街小巷裡走著,不是攝影師或導演在開拍前的場勘,而是重新認識這個我自以為很熟悉的城市。

第一天晚上,帶媽媽和弟弟去「老拓」,吃著現炒熱菜,配上大杯啤酒,Live Band的現場演出,吵熱了氣氛,當樂團唱到YMCA,帶起了手勢的時候,我笑起了台南的幽默與樸實。

從「老拓」出來,11點多,正是去pub的好時機,我拿著古都基金會「老屋欣力」的短報,加上之前在網路上查的資料,坐著五的車,往台南的巷弄裡跑。「好像在滴雨耶!」五有點遲疑,「有什麼關係,難得年輕,衝了,大不了雨真的很大的時候,去7-11買輕便雨衣」,我收起了在台北的老人心,決心冒險。「好吧!你說的喔!那就走了!」五反不了我的堅持,看在我難得回來的份上,即使明天一早要去墾丁,還是陪了。

雨一下子就停,正慶幸著老天爺的眷顧時,我們來到了今晚冒險的第一間店:「Kinks,老房子」。「老屋欣力」的選拔,即是從台南近幾年老民宅的改建裡,找出在建築保存、創意使用、美學體驗、氣氛營造.....裡成功的案例,「老房子」應是裡面很獨特的一間。

青年路跨過平交道後,拐進左邊的小巷子,黑壓壓的馬路上,右邊是鐵道,左邊有著一間間古老的民宅,其中一間,亮著很低調的小招牌,橘色的,大約一個門牌大小,招牌掛在透明的玻璃上,靠近玻璃往裡瞧,只見一個廢棄的小便斗,回頭望向五,他也正好奇的東、西看,而路旁的車子,預示了裡頭的熱鬧。

走下一個斜坡,右邊有棟建築,那是「老房子」的主體,裡面放有電影,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桌椅;建築物的左手邊,也就是沿著斜坡直入的地方,還有個沒有屋頂的外部空間,風呼呼的吹過耳際、髮線與臉龐,悠遊的享受著大自然的贈禮。「老房子」的內、外,店主人把他分成好幾個不同的區塊,每一個區塊都有他獨特的擺設、桌椅與沙發,所有的擺設,又和老建築相應著,成就出不同的味道,不像平常的餐廳或Bar,整個空間都是同一風格,「老房子」利用民宅本身的格局劃分成不同的空間,每一空間卻又可以彼此相通,走到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驚喜,戶外那區,可以看著月亮喝酒,室內的吧檯,有店主人挑選的電影,滿滿一屋子的人,半數都是外國來的,營造的氛圍與感覺,就好像在開一個大型party,熟識的大夥兒,或坐或站,在你可能意想不到的走廊、樹下,喝酒聊天。

第二間,是在路上閒逛時,突然感應到到巷弄裡發出的詭異燈光,吸引著我們在中山路上大逆向轉進去的原住民酒吧---「呼拉嗚嘶」,我帶著研究者的心態(其實是歐巴桑的厚臉皮),對著穿著原住民服飾的服務生:「小姐,可以進去參觀一下嗎?」從一樓看到二樓,狹小的店面,有著很獨特的原住民頹廢感,用乾草布置的冰箱、掛在天花板上的蘭嶼船、桌上的小米酒、彷彿進入了城市裡的現代部落。這裡每晚都會有原住民舞蹈表演,五和我還被留下來看了一首才走,裡面的客人與服務人員,都熱情的很可愛,跳舞時,不只舞者在表演,客人也大力的拍手呼喊,還邀請我們一起坐下。末了,我要了張名片,知道他們還有間專賣原住民的早餐店,一朝一夜,無論白天或黑夜,在城市裡販賣著獨特的高山文化。

接著,我們來到了衛民街上的Baku,同樣是民宅老屋,Baku的感覺和「老房子」卻截然不同,可能是人字形屋頂,讓Baku不像傳統的老屋,反而有花園洋房之感,屋外有個簡單的花園,花木修剪的很漂亮,從花園的落地窗望進去,大沙發、鋼琴與蠟燭,台北Lounge Bar的慵懶風格,我看了一下外面擺放的菜單,「咖哩太空雞腿」一客200元,當下決定明日帶媽媽過來一嘗。

最後,我們來到了圓環橋旁,同樣由老房子改建的「橋下」,「老房子」之名取其形體,「橋下」則取其位置,「橋下」的裝潢較講究,在老建築的外表下,有著精緻的內裝,但同樣有老民宅裡既深且寬的特色,在「橋下」,你可以往內走過一層又一層,看到不同層次裡的店內風景,如果說「老房子」是吸引知識型、喜好邊緣文化的客群;那「橋下」所吸引的,應該就是穿著漂亮時尚的俊男美女了。

夜很深了,路上其實都沒人車,就像從前我以為的台南,大家都在家睡覺一樣,但實地走了一遭,每一間店裡滿滿的人,讓我理解到,台南的夜生活不似台北顯於外的喧嘩,而是內斂的古樸悠閒,為了不讓明日的五潛水遇周公,我們決定結束今天的旅程。

我的心,因難得的冒險而雀躍,但眼皮卻也不爭氣的垂了下來,想不結束都不行,有些事真的要年輕做才好,不然顧忌與身體都會拖著。

即使如此,還是不能服老,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夜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