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MOT/TIMES
請試著將腦袋轉回躺在床上,睡眼惺忪帶點神智不清的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是按下鬧鐘,瞪大眼睛看天花板;衝到廁所刷牙,並在滑壘到鏡子前先壓下咖啡壺開關;還是輕柔的搖晃身旁孩子,叮嚀他等會兒要幫媽媽上柱香?
環遊在8萬人的生命裡
2010年7月,奧斯卡金獎導演凱文麥當勞(Kevin Macdonald)在YouTube號召網友,將2010年7月24日的生活拍攝下來上傳,並試著回答三個問題:你恐懼的是什麼?你愛的是什麼?你的口袋裡有什麼?
當大眾普遍認為YouTube上的素人影片較為粗糙、簡陋時,Macdonald反其道而行,利用攝影普及與網路分享的浪潮,探問科技、藝術與群眾間的關係。他積極的邀請群眾對自拍欲做準備,希望能收集到足夠的素材,使原本互不關連的斷裂影片產生意義,提升為藝術的表達形式。
此一世界性的記錄片計劃,最後收集到192個國家,81,000支影片,近4,500小時的素材,最後被重新編排剪輯成節奏明快,連續與非連續串接的95分鐘紀錄片-「生命中的每一天」(Life in a Day)。裡面有生老病死,有孤單恐懼、有愛與分享、也有勞動與信仰。有人從口袋裡拿出藍寶堅尼鑰匙,有人摸摸口袋什麼都沒有;有父親、母親耐心的和孩子說話,也有白目丈夫以詩來激怒疲憊的妻子;有母親抱著新生兒的可愛模樣,也有面臨死亡陰影的家庭臉譜……。
當生活中如此日常卻又帶著異國感的畫面被剪輯在一起,影像隨即產生一種強烈的震撼,敲醒觀者對生命本質的省思。雖然身處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膚色,但我們對生命的感覺卻是如此的相同。
UGC群眾的力量
1937年,英國曾舉辦過大眾觀察運動(Mass observation),以對自身人類學的觀察出發(anthropology of ourselves),邀請全英國的自願者以日記或街頭訪談與觀察來記錄英國平民的日常生活,集結成重要的庶民文獻。
在攝影機普及,行車記錄器都可以作為新聞來源的年代裡,Macdonald不但可以將自我觀察計畫延伸至全世界,且為能更完整呈現不同國家樣貌,縮減貧富差距與數位落差,此計畫還郵寄400台攝影機到40個第三世界國家,由當地組織協助發送到偏遠地區。
由於第三世界國家對紀錄片與器材操作上的陌生,Macdonald對衛報提到了自己最大的遺憾。他認為,當初應該少送點攝影機,多派些人到當地指導器材的使用,並且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很值得被分享,而不是一定得拍攝如教條般,僵硬無情感的訪談。
當亞馬遜書評成為一本書賣不賣的指標、YouTube成為新聞畫面的重要來源、公民新聞越來越火紅時,只有權威人士或意見領袖才重要的世界正在翻轉。作為集結眾人之力,全世界第一部「使用者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的紀錄片-「生命中的每一天」,當影片結束,工作人員名單漸次出現時,導演不只Macdonald一人,而是密密麻麻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
如果錯過了「新北市電影藝術節」的放映,不妨,就直接點入YouTube觀看這部把生活講的超好看的紀錄片,還可以順道留下自己的感想,說不定可成就出紀錄片外,另一UGC的心得感想番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