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編輯手記之冰山理論




從前當外稿,常和編輯聯繫,那時對他們的印象是:一群愛讀書的人,每天和文字為伍,對書的品味很好,企劃完主題後,便開始發稿、等待、改稿、校對,等書出版後整個流程再重頭來過。

直到自己真的當了編輯後才發現,從前所看到的,只是編輯工作裡最單純的部分。

每本書或雜誌,從企劃、執行到最後的成品,每個環節都和編輯有關。書的主軸、定位是什麼?照片的風格怎麼抓?版面設計的重點在哪裡?圖文怎麼搭?每章的內容元素有什麼?找誰來當外稿或作者最適合?預算怎麼分配?吸引人的行銷語彙是什麼?可能的合作對象有誰?書名怎麼取最吸引人?封面啊封面~一定要和設計師討論出一個好封面......

以雜誌來說,每期內容,大概要和20位左右的關係人合作,他們可能是受訪對象、可能是外稿、攝影、設計師或其他突然在一個轉身跟你打招呼的人。不管遇到什麼情況,編輯都要處變不驚,迅速回到橋樑角色。我真心覺得,每個編輯體內一定都有個自體翻譯機,雖然說的都是中文,但和每個人的說話方式不同,遇到設計或攝影,拿照片或版面的溝通效果最好,不然時常說破頭,那個....我要溫暖的感覺、來點俏皮感吧,當下在line或電話裡都覺得對方一直在點頭點頭,好像是你肚裡的蛔蟲,拿到東西才赫然發現:啊。我們對俏皮的定義好不同。

其實,編輯很多時間都是個在處理「人」的工作,人有百百種,像我就曾聽一位設計師在我耳邊咕半個多小時,告訴我為什麼這邊的icon要這樣設計、那邊的字要那樣安排,雖然只是要改個小小小的地方,但聽完那半小時是必要的,因為此時此刻,他只是想找個懂他的人,要讓他相信,我懂我懂,不過為了體貼讀者,我們可不可以再稍微修一下......

我也曾陪著作者一起看稿,連續幾天,從早餐到宵夜,那時你真的會有種咱們是生命共同體的感覺,不管發生什麼事,眼皮有多重,一定都要給出滿滿的力量,讓他相信:you can make it

除了這些和人相關,還有報帳啊、授權書整理啊、公關書寄送啊、外稿、作者的合約啊等零零碎碎卻缺一不可的事。而且因為公司規定每件公關書都要填上5碼郵遞區號,我曾為了整理一份近百人的公關書名單整整花了兩天。

因此,每到夜深人靜可以好好寫稿的時候,會突然覺得此刻的自己挺幸福。沒有別人、不用回line、也不用管繁雜的行政瑣事,只要好好的面對電腦,做你原本以為編輯在做的事。

長那麼大,其實早知道,當想做一件喜歡的事,旁邊一定會跟隨著另外9件沒那麼喜歡的。然後慢慢做慢慢做,不喜歡的事會慢慢變少,可能因為有人代替你做了,也可能是自己長大,知道怎麼面對,不狹隘的把它放到不喜歡的這一邊。

我想,所有的工作都是個冰山,看到那些把工作做的很踏實的人心底都會有小小的敬意。他們一點都不需要是有名的人,就可以讓我感覺到那股願意好好做那些我們看不到不羨慕的事所培養的內力。

一切,都還在學。不過,如果說這份工作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我想,不是編輯技藝的學習,而是因為必須大量與人溝通,而可以對人有多份理解。學著怎麼面對他人的拖稿、自我膨脹;學著如何讓身邊的人都覺得有成就感有發揮;學著如何面對抱怨指責而能找到出口把對方也一起帶出來。

讓每個人都成為這本書的天使,成就一個圓。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