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阿波羅8號從太空拍下地球照片,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看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樣貌,宛如發光體的藍色星球,美麗又迷人。
拍下照片前6年,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出版《寂靜的春天》,探問大量使用DDT的美國人,我們還能在春天聽到鳥兒的歌聲嗎?
親眼見證全球暖化
長期關注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James Balog,曾執行多個深具象徵性與藝術性的攝影計畫。在「Anima」裡,他讓我們看到人類和黑猩猩間的高度相似,讓觀者重新想像、創造人與自然間的嶄新關係。在面對21世紀人類與自然間最大的環境議題-「全球暖化」,James Balog則以「極限冰原計畫」(Extreme Ice Survey, EIS)來回應。
從2007年起,James Balog陸續在冰島、格陵蘭、阿拉斯加、蒙大拿等冰原地架設攝影機,以長期拍攝同一位置的曠時攝影(time lapse)觀測冰原變化,為全球暖化找答案。
面對著21世紀最大的環境議題-全球暖化,儘管因各派角力,有科學家辯稱全球暖化是一場騙局,但 James Balog才不陷入劍拔弩張的辯論泥淖裡,而是直接以攝影專業,在冰天雪地裡用生命拼搏,拍攝出一張又一張無比珍貴的照片,顛覆一般僅以數據、圖表呈現全球暖化所可能帶來的危機預測。
人們可能已經不想再看見更多的電腦預測或統計數據來告訴我們地球到底怎麼了?這些過於抽象且尋常的手法已使觀眾麻木無感,在眼見為憑的影像世界裡,James Balog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直接讓觀眾見證,數個月或一、兩年時間裡,地景地貌的巨大改變。
電影《逐冰之旅》記錄了這段旅程。導演Jeff Orlowski的影像和James Balog的照片交錯出現,創造出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夜晚的滿天星斗、幻散於天空中的綠色極光與看不見盡頭的冰川峽谷,呈顯出大自然單純無邪的美麗,彷彿讓我們看到,地球所賦予的,美的原形。
但,一切美麗的背後,卻有著令人膽顫心驚的事實。《逐冰之旅》讓我們清楚看見全球暖化的結果,直搗議題核心,不過,他卻不是以刻板化的災難影像呈現,而是以美麗的消逝來訴說,使整部電影宛如一首純真憂傷的輓歌,溫柔卻深刻的撞擊觀者內心,扣問這一切如何發生?我們又可以來做點什麼?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目前「極限冰原」計畫仍持續進行,James Balog也積極到各地演講,展示冰原以不可思議速度消失的影像。全球暖化和每個人切身相關,我們得同舟共濟、共同承擔。但弔詭的是,正因暖化影響遍及全球,反倒分散國家與個人的責任與壓力。
身為全亞洲人均排碳量第一名的台灣,面對暖化議題,在電價偏低,誘因不足、沒有一套有利機制與政策改變人們的用電習慣下,僅能依靠企業的社會責任或個人的環保意識來節能減碳。
但《逐冰之旅》很扎實明白的讓我們看見抵禦全球暖化的迫切性。誠如James Balog曾在他的另一件攝影系列作品「Endangered Wildlife」所提的疑問:我們到底還可以接受多少物種的消失?人類已經犯過太多無可彌補的錯誤, 面對全球暖化,這樣一個攸關全人類的環境議題,我們都有責任去關心、反省,並決定自己要付出什麼樣的行動。
這不會是一個世代的問題,也不會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人類與其下一代都需要共同面對的。身為父親的James Balog 在電影裡溫柔的呢喃,他希望日後可以無愧的告訴女兒,面對全球暖化,他已盡了最大的努力。
這是一位攝影師的深情告白,也是一群影像工作者,寫給我們這一代的備忘錄。